借着快过年的这段时间,金帝师带着大家亲自学习《妙法西域记》,今天他带着妙成龙,妙成凤,盛施圆,魏子涵继续学习了第十八记,内容如下:
我问上师:既然说识心是虚妄建立的概念,我相的形成不过是前尘影像堆积而成的障碍性认知。可为何他人所造业障,却要由我承受果报?
上师回答:世间万物的名相,皆由菩提妙心的明了而定义。这些概念无论通过学习习得,还是因他人误导而接纳,诸如生死、爱恨、父母子孙、山河大地、生灵等,本质上都源于众生共业的前尘。但需明了,能觉知明了这一切的主体,正是你自身。世人因种种识障陷入轮回,若能破除认知颠倒、摒弃分别心,便会明白业识并无谁造谁受,当下执认妄领的就成你的了,这还是众生太过在意“我”的原因,相应的就认为自己承受了相应的果报。世人如果认知不再迷于颠倒,那相应的转世理论也就不需要了。所以,若人们能彻底放下对妄识的执认,且断除杀、盗、淫三业的拉扯,当下便能解脱自在,此时“我相”自然消解。妙真如本体本自清净,若不执认,识相本空;一旦执取,便成阿赖耶识种子,沦为颠倒妄见的根源。
我问上师:若“识障”当下妄领即受报,为何世人皆认为“心”真实存在,比喻心里知道生死、父母子孙、万物等?
上师回答:如来妙明真我于妙空清净本然中起念,幻生万象,这些虚幻无处安置,便假立“心”的概念,名心里知道。故而山河大地与心念本质一体,非二非别。若能悟透“我”即真如,见障碍即见我真,若有人能破除这样的迷障,即显真性,或名佛性——即于空性中显现万法,于无为处生起妙用。如此自知之明,自照之性,大道至简,于自己就能观自在,无需外求。因此说,佛法不可言说却又能圆融阐释,于空性中含摄大千世界,于不可说处为众生开示真理。
我问上师:说世界是因缘起灭的,怎么又说是我当下妄成的呢?这又如何解释呢?
上师回答:因为所有的逻辑推理,这也是自己当下明了认知的结果,世人依此认知妄说因缘性,又迷因缘为自然,皆是虚妄执迷。比喻有人饿了做饭,就会寻找他已经明白的菜,米,水,火等东西,饭就有了。所以,识种的聚合,还是心的了悟为根本的。心才是缘聚缘散的根本动力,比喻夫妻不喜欢了就会逃避,然后妄说我们缘分尽了。正所谓“一切因心成体,因心了成缘”。所以,如果说世间一切皆道法自然,那么心就是道的端倪,虽非道的本体,但若能勘破其本质,便接近道的真谛了;反之,若错将“心相”认作道的真相,便难以证得无上菩提。
我问上师:可我不由自己的悲伤,恐惧,愤怒,焦虑,怨恨,纠结得失,这一切恰似有力推动,比心力如何解释?又如何运用此心力获得持久的快乐呢?
上师回答:若求快乐,需悟透妄识本空,如此烦恼、恐惧便无所依;若求道解脱,应以“无心”为根本,契合无为之道,同时升起坚固的菩提心,方能凝聚修行之力。而在世俗生活中,大事做于小,难事做于易,于“小”和“易”处欲想专注就容易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。
我问上师:若识心本不存在,那么菩提道心、欲望心究竟是有是无?若无实体,又何来力量?
上师回答:菩提妙心本就是我们名为力量的源泉。心力的本质还是趋向特定方向的“念”,故曰“心念”。识心虽为概念集合,却是引导念动方向的关键。所谓“发心”,即引导心念的趋向;领导力的本质,亦是凝聚众人之心,使其念动趋同一个方向。在此过程中,物质激励与价值塑造可作为有效的引导手段。
我问上师:说起这样的领导力,如此一来,领导是否趋同于欺骗他人为己所用之嫌呢?
上师回答:此事并无绝对善恶,善恶是人们定义的结果,各有各的定义。一般情况下,众生把合己利的定义为“善”,比喻蜜蜂就是善,田鼠就是恶等。对于一个打工人,听领导的定义和价值塑造,目的就是领到工资,离开了他,或者说他不发工资,这一切也就失去了实在的意义,这也是生活中的认知不颠倒。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别人包装的价值和感情所骗,就是生活的根本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