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那混沌初开之时,盘古率先诞生,随后太极分化出两仪,两仪又衍生出四象。子时对应天,丑时对应地,寅时人类出现。有巢氏贤能无比,他教会人们建造巢穴,躲避野兽侵害。燧人氏发明了取火之法,人们从此告别了生食。伏羲氏画出八卦,揭示阴阳奥秘。神农氏治理天下,亲尝百草,为百姓寻找治病良方。轩辕黄帝制定礼乐,促成婚姻制度,让社会更加有序。少昊等五帝时期,百姓安居乐业,物产丰富。大禹治水,平息了洪水灾祸。夏朝享国约四百年,却因桀王无道,致使乾坤颠倒。桀王每日纵情于酒色,成汤在毫都兴起,力图改变这腐朽的局面。他将桀王放逐到南巢,拯救百姓于暴虐统治之下,百姓如久旱逢甘霖,重获生机。历经三十一世,商朝传到了殷纣手中,此时商家的运势仿佛断弦一般岌岌可危。殷纣扰乱朝纲,纲常伦理尽失,他听信谗言,杀害妻子、诛杀儿子。在宫闱之中,他宠信妲己,设置虿盆、炮烙等酷刑,致使忠贞之士蒙冤。他在鹿台大肆聚敛财富,让百姓苦不堪言,哀怨之声直冲云霄。他对直言劝谏之人施以剖心之刑,对孕妇残忍地进行刳剔,还残害朝涉之人。他崇信奸佞,荒废朝政,将贤能的太师、太保等贤臣驱逐,性情偏执。他不修缮郊社,荒废宗庙,却一门心思钻研奇技淫巧。他亲近奸邪小人,毫无敬畏之心,沉溺于酒色,肆意暴虐,如同恶鸢一般。西伯侯姬昌前往商朝朝拜,却被囚禁在羑里。微子见商朝大势已去,抱着祭器远走他乡。皇天因此震怒,降下灾祸,天下百姓仿佛陷入无边的大海深渊,苦不堪言。此时,姜子牙出世,堪称人中神仙。他整日在渭水之滨垂钓,等待明主。周文王因飞熊入梦,在岐山打猎时遇到姜子牙,将他请上车,一同回到朝中,辅佐朝政。此后,天下三分,周朝已有其二。周文王未能完成大业便去世了,武王继承父亲遗志,勤勉治国。孟津大会,八百诸侯齐聚,共同讨伐殷纣的罪行。甲子日清晨,在牧野展开决战,殷纣的前军纷纷倒戈。众人纷纷跪地叩首,战场上血流成河,油脂如泉水般流淌。武王身着新衣,宣告天下平定,为成汤开创的基业增添了新的光彩。他将战马放养在华山,以示不再用兵,开启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。大白旗高悬着殷纣的头颅,那些在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幽魂也得以安息。上天降下贤能之人姜子牙,号称尚父,在封神坛上列出花笺,为各路英灵确定神位,商周时期的故事从此在世间流传。
成汤是黄帝的后裔,姓子氏。起初,帝喾的次妃简狄,在高禖神前祈愿,有玄鸟降临的祥瑞,于是生下了契。契在唐虞时期担任司徒,教导百姓,功绩卓着,被封在商地。历经十三世,生下太乙,也就是成汤。成汤听闻伊尹在有莘之野耕种,并且推崇尧舜之道,是个大贤之人。于是立即带着币帛,多次派遣使者前去聘请他。然而,成汤不敢擅自任用伊尹,而是将他举荐给天子。桀王无道,听信谗言,驱逐贤能,没有任用伊尹,伊尹又回到了成汤身边。后来桀王日益荒淫无道,杀害了直臣关龙逄,众人都不敢直言劝谏。成汤派人去哭祭关龙逄,桀王大怒,将成汤囚禁在夏台。后来成汤获释回到自己的国家,在郊外,他看见有人四面张网,并祈祷说:“从天上掉下来的,从地下钻出来的,从四面八方来的,都落入我的网中。” 成汤解开三面网,只留下一面,并且重新祈祷说:“想要往左的就往左,想要往右的就往右,想要高飞的就高飞,想要低走的就低走,不听从命令的,才进入我的网中。” 汉水以南的百姓听闻此事,都说:“成汤的仁德达到极致了!” 于是有四十多个国家归附于他。桀王的恶行日益暴露,百姓生活困苦,难以维持生计。伊尹于是辅佐成汤讨伐桀王,将桀王放逐到南巢。诸侯大会,成汤谦逊地退居诸侯之位,但诸侯们一致推举成汤为天子,于是成汤正式即位,定都在亳。成汤元年是乙未年,他在位期间废除了桀王的暴政,顺应百姓的喜好,远近的百姓都前来归附。由于桀王无道,天下大旱七年,成汤在桑林祈祷,上天终于降下大雨。他还用庄山的金属铸造货币,拯救百姓的性命。成汤创作了名为《大濩》的音乐,“濩” 有救护之意,寓意成汤宽仁大德,能够救护生命。成汤在位十三年后去世,享年百岁。商朝享国六百四十年,一直传到商纣王时期。
纣王是帝乙的第三个儿子。帝乙有三个儿子,长子是微子启,次子是微子衍,三子是寿王。帝乙在御园游玩,带领众文武官员观赏牡丹时,园内的飞云阁一根大梁突然坍塌,寿王竟然徒手托住大梁,更换了新梁,其力大无比。首相商容、上大夫梅伯、赵启等人上书,建议立东宫太子,于是立了三子寿王为太子。后来帝乙在位三十年后去世,将后事托付给太师闻仲,随后寿王即位,成为天子,称为纣王,定都朝歌。当时,文有太师闻仲,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,文能安邦,武能定国。中宫原配皇后是姜氏,西宫妃是黄氏,馨庆宫妃是杨氏,三位后妃都品德贞静,柔和贤淑。纣王在位初期,天下太平,万民安居乐业,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,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拱手称臣,八方的诸侯都前来朝拜。八百镇诸侯都向商朝称臣,其中有四路大诸侯,分别率领二百镇小诸侯。东伯侯姜桓楚,居住在东鲁;南伯侯鄂崇禹;西伯侯姬昌;北伯侯崇侯虎。纣王七年春二月,忽然传来消息,朝歌的北海七十二路诸侯袁福通等人造反…… 太师闻仲奉命前去征讨北方,此事暂且不表。一天,纣王早朝,登上金銮殿,召集文武百官。只见:
瑞霭纷纷,金銮殿上,君王端然而坐;祥光缭绕,白玉阶前,文武百官整齐排列。沉香和檀香在金炉中燃烧,珠帘高高卷起;兰麝的香气弥漫,宝扇轻摇,雉尾低垂。
天子问当驾官:“有奏章的出班奏事,无事就退朝。” 话还没说完,只见右班中一人出班,在金阶前俯伏,高高举起牙笏,高声呼喊称臣:“臣商容,身为宰相,执掌朝纲,有事不敢不奏。明日是三月十五日,是女娲娘娘的圣诞之日,请陛下前往女娲宫降香!” 纣王问道:“女娲有什么功德,朕要如此兴师动众前去降香?” 商容上奏说:“女娲娘娘是上帝的神女,生来就有圣德。那时共工氏头撞不周山,导致天倾西北,地陷东南,女娲采集五色石,将青天补上,所以对百姓有大功,百姓立祠祭祀来报答她。如今在朝歌祭祀这位福神,可使四时安康,国运长久,风调雨顺,灾害潜藏消失。这是福佑国家、庇护百姓的正神,陛下应当前往行香!” 纣王说:“准了你的奏章!” 纣王回到后宫,旨意传出。第二天,天子乘坐辇车,带着两班文武官员,前往女娲宫进香。这一次,纣王要是不来还好,只因进香一事,引发了四海动荡,百姓流离失所。正所谓:“漫江撒下钩和线,从此钓出是非来。” 这是怎么回事呢?有诗为证:
“天子銮舆出凤城,旌旄瑞色映簪缨;龙光剑吐风云色,赤羽幢摇日月精。堤柳晓分仙掌露,溪花光耀翠裘清;欲知巡幸瞻天表,万国衣冠拜圣明。”
车队驶出朝歌南门,家家户户焚香设案,结彩铺毡。三千铁骑,八百御林,由武成王黄飞虎保驾,满朝文武跟随。前行至女娲宫,天子离开辇车,登上大殿,将香焚烧在香炉中,文武百官随班拜贺完毕。纣王观看殿内的华丽景象,只见:
殿前装饰华丽,五彩闪耀。金童成对,手持幢幡;玉女双双,捧着如意。玉钩斜挂,宛如半轮新月悬空;宝帐随风婆娑,万对彩鸾仿佛朝着北斗朝拜。碧落床边,都是飞舞的仙鹤和翱翔的鸾鸟;沉香宝座,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走龙和飞凤。奇彩飘飘,不同寻常,金炉中瑞霭袅袅;祯祥腾腾,紫雾缭绕,银烛光芒耀眼。君王正在观赏行宫景色,突然一阵狂风袭来,令人胆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