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(1 / 2)

蜀汉建兴六年秋九月,魏都督曹休在石亭被东吴陆逊打得大败,他的车仗马匹、军资器械全都损失殆尽。曹休惶恐到了极点,又气又忧,结果生了病。回到洛阳后,背上的毒疮发作,最终死去。魏主曹睿下令厚葬他。

司马懿率领军队返回,众将迎接他并问道:“曹都督兵败,这和元帅您也有关系,为什么这么着急回来呢?”司马懿回答:“我料想诸葛亮知道我军兵败,一定会乘虚来夺取长安。倘若陇西形势危急,又有谁去救援呢?所以我才回来。”众将都觉得他是害怕胆怯,便笑着退下了。

东吴派使者前往蜀国送信,请求蜀国出兵一同攻打魏国,信中还提到大破曹休的事情:一方面是炫耀自己的威风,另一方面是想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。后主刘禅看了信后十分高兴,派人带着这封信前往汉中,向孔明报告。当时,孔明的军队兵强马壮,粮草充足,作战所需的一切物资都准备完备,正打算出兵北伐。听到这个消息后,孔明马上设宴,召集众将,商议出兵事宜。突然,一阵大风从东北角刮起,把庭前的松树都吹断了。众人都十分惊讶。孔明算了一卦,说:“这风预示着我方将损失一员大将!”众将不太相信。大家正在饮酒,忽然有士兵报告,镇南将军赵云的长子赵统、次子赵广前来拜见丞相。孔明大吃一惊,手中的酒杯都掉落在地,说道:“子龙恐怕不行了!”赵统、赵广进来拜见,哭着说:“我们的父亲昨夜三更病重去世了。”孔明跺脚痛哭道:“子龙去世,国家失去了一根栋梁,我失去了一条臂膀啊!”众将也都忍不住落泪。孔明让赵统、赵广前往成都面见后主报丧。后主刘禅听说赵云去世,放声大哭道:“我当年年幼,若不是子龙,早就死在乱军之中了!”随即下诏追赠赵云为大将军,谥号顺平侯,下令将他安葬在成都锦屏山的东面,还建立了庙堂,一年四季都进行祭祀。后人写诗称赞道:

常山有虎将,智勇匹关张。汉水功勋在,当阳姓字彰。两番扶幼主,一念答先皇。青史书忠烈,应流百世芳。

后主刘禅思念赵云往日的功劳,葬礼办得十分隆重,封赵统为虎贲中郎,赵广为牙门将,让他们守护赵云的坟墓。二人辞谢后离去。这时,近臣上奏说:“诸葛丞相已经把军队部署好了,马上就要出兵讨伐魏国。”后主询问朝中大臣的意见,多数大臣都说不可轻易行动,后主心中犹豫不决。忽然有人报告,丞相派杨仪送来了出师表。后主宣杨仪进宫,杨仪呈上了表章。后主在御案上拆开表章阅读,表章内容如下:

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魏势不两立,帝王大业不能偏安于一隅,所以把讨伐曹魏的重任托付给我。以先帝的英明,估量我的才能,他当然知道我去讨伐贼寇,是能力不足而敌人强大。然而不讨伐贼寇,帝王大业也会灭亡。与其坐以待毙,不如主动出击去讨伐他们。所以先帝毫不迟疑地把任务托付给我。我接受命令的那天起,睡觉不能安于枕席,吃饭也没有滋味,想到要北伐,觉得应该先平定南方。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,深入到荒芜之地,两天只能吃上一天的饭。我并非不爱惜自己,只是想到帝王大业不能偏安在蜀地。所以冒着危险艰难,来奉行先帝的遗愿,可议论的人却认为这不是好办法。如今贼寇在西边刚遭受挫折,又在东边疲于应对,兵法说要“趁敌人疲惫的时候进攻”,现在正是进军的好时机。我谨将事情陈述如下:

高帝刘邦英明可比日月,谋臣智谋深远,然而他也是历经艰险,受过创伤,才转危为安。如今陛下比不上高帝,谋臣也不如张良、陈平,却想靠长远的计策取胜,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,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。刘繇、王朗各自占据州郡,谈论安定天下的计策时,动不动就引用圣人的话,他们心中充满疑虑,困难重重。今年不打仗,明年不征讨,让孙权逐渐强大,最终吞并了江东,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。曹操的智谋计策远超常人,他用兵就像孙武、吴起一样,然而他也曾被困在南阳,在乌巢面临险境,在祁连遭遇危难,在黎阳受到逼迫,在北山差点战败,在潼关几乎丧命,这样之后才暂且稳定了局势。何况我才能不足,却想不冒风险就平定天下,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。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成功,四次越过巢湖也未能取胜,任用李服,李服却图谋杀害他,委任夏侯渊,夏侯渊却战败身亡。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才能,他尚且有这些失败,何况我才能平庸,怎么能保证一定取胜呢?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。自从我到汉中,这中间才一年时间,然而就损失了赵云、阳群、马玉、阎芝、丁立、白寿、刘合、邓铜等,以及曲长屯将七十多人,他们冲锋陷阵,勇往直前,还有賨、叟、青羌的散骑武骑一千多人,这些都是数十年间,从四方纠集起来的精锐力量,不是一个州能拥有的。如果再过几年,这些力量就会损失三分之二,到那时用什么去对付敌人呢?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。如今百姓穷困,士兵疲惫,但战争却不能停止。战争不能停止,那么防守和进攻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一样的。如果不趁现在谋取,却想用一个州的力量和贼寇长久对峙,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。

事情很难预料。从前先帝在楚地战败,当时曹操拍手称快,以为天下已经平定。然而后来先帝在东边联合吴、越,在西边夺取巴、蜀,出兵北伐,夏侯渊被斩首,这是曹操的失策,而复兴汉室的事业眼看就要成功了。但后来东吴违背盟约,关羽战败,先主在秭归遭受挫折,曹丕称帝。凡事都是这样,很难预先料到。我一定竭尽全力,死而后已,至于事情的成败得失,不是我能预先知道的。

后主看完表章后非常高兴,立即下令让孔明出兵。孔明接受命令,率领三十万精兵,命令魏延总督前部先锋,径直向陈仓道口进发。

很快,有侦察兵把消息报告到了洛阳。司马懿向魏主奏明此事,魏主召集文武大臣一起商议。大将军曹真出列上奏说:“我之前守卫陇西,功劳微小,罪过却很大,心中十分惶恐。现在我请求率领大军去捉拿诸葛亮。我最近得到一员大将,他使一把六十斤重的大刀,骑着能日行千里的战马,能拉开两石重的铁胎弓,还暗藏三个流星锤,百发百中,有万夫不当之勇。他是陇西狄道人,姓王,名双,字子全。我保荐他为先锋。”魏主曹睿听了十分高兴,便召王双上殿。曹睿一看,王双身高九尺,面色黝黑,眼睛发黄,熊腰虎背。曹睿笑着说:“我得到这样的大将,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!”于是赏赐给王双锦袍金甲,封他为虎威将军、前部大先锋,任命曹真为大都督。曹真谢恩后离开朝堂,率领十五万精兵,会合郭淮、张合,分路把守各个隘口。

蜀国军队的前哨到达陈仓,回来向孔明报告说:“陈仓口已经筑起一座城,里面有大将郝昭把守,护城河又深,城墙又高,到处都排列着鹿角,防守十分严密。我们不如放弃这座城,从太白岭的鸟道经过祁山,这样走很方便。”孔明说:“陈仓正北是街亭,必须拿下这座城,才能进兵。”他命令魏延带兵到城下,从四面攻城,一连几天都没能攻破。魏延又来向孔明报告,说这城太难攻打了。孔明大怒,要斩杀魏延。这时,帐下有一人出来说:“我虽然没什么才能,但跟随丞相多年,一直没有机会报效。我愿意去陈仓城中,劝说郝昭投降,不费一兵一卒。”众人一看,是部曲靳祥。孔明问:“你打算用什么话去劝说他呢?”靳祥说:“郝昭与我是陇西同乡,从小交情就好。我现在到他那里,用利害关系劝说他,他一定会投降的。”孔明便让他前去。靳祥骑着快马径直来到城下,喊道:“郝伯道,你的老朋友靳祥来见你。”城上的士兵报告给郝昭。郝昭下令打开城门,把靳祥放进去,然后登上城楼与他相见。郝昭问:“老朋友,你为什么到这里来?”靳祥说:“我在西蜀孔明帐下,参与军事谋划,他以上宾之礼对待我。他特意让我来见你,有话要跟你说。”郝昭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,说:“诸葛亮是我国的仇敌!我为魏国效力,你为蜀国效力,我们各为其主。以前我们是兄弟,现在却是仇敌!你不必多说,赶快出城!”靳祥还想开口,郝昭已经走到敌楼上了。魏军急忙催促靳祥上马,把他赶出城外。靳祥回头看,只见郝昭靠在护心木栏杆上。靳祥勒住马,用鞭子指着他说:“伯道贤弟,你怎么这么绝情呢?”郝昭说:“魏国的法度,你是知道的。我受国家的大恩,只有以死相报,兄长不必再费口舌。你早点回去见诸葛亮,让他快来攻城,我不怕他!”靳祥回去向孔明报告说:“郝昭没等我开口,就先把我拒绝了。”孔明说:“你可以再去见他,用利害关系好好劝说他。”靳祥又来到城下,请求郝昭相见。郝昭来到敌楼上,靳祥勒住马,高声喊道:“伯道贤弟,听我一句忠言:你据守一座孤城,怎么能抵挡数十万大军呢?现在不早点投降,后悔就来不及了!而且你不顺应大汉,却为奸邪的魏国效力,怎么能不知天命、不辨清浊呢?希望你好好想想。”郝昭大怒,拈弓搭箭,指着靳祥喝道:“我之前已经说清楚了,你不必再说!赶快退下!我不射你!”

靳祥回去向孔明如实禀报了郝昭的态度和情况。孔明勃然大怒,说道:“这个家伙太无礼了!难道他以为我没有攻城的器械吗?”随即叫来当地的百姓询问:“陈仓城中有多少兵马?”百姓回答说:“虽然不知道确切的数目,但大概有三千人。”孔明笑着说:“就这么一座小城,怎么能抵挡得住我!不等他们的救兵到来,我们火速攻城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