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歆等一班文武官员进宫去见汉献帝。华歆上奏道:“臣等看到魏王自从登位以来,仁德遍布四方,恩泽惠及万物,超越古今,即便唐尧、虞舜在世也不过如此。群臣经过商议,都认为汉朝的国运已然终结,希望陛下能效仿尧、舜禅让的做法,把江山社稷禅让给魏王。这样一来,上能顺应天意,下能合乎民心,陛下也能安享清闲,祖宗和天下百姓都会深感庆幸!臣等商议已定,特意前来奏请陛下。” 汉献帝听了这一番话,大为震惊,半天说不出话来。他看着百官,痛哭流涕地说道:“朕想到高祖手提三尺宝剑,斩白蛇起义,平定秦朝,灭掉楚国,开创了大汉基业,世代相传,至今已有四百年。朕虽说没有什么才能,但也并无过错恶行,怎么忍心就这样轻易地抛弃祖宗传下来的大业呢?你们百官再重新商议一下吧。”
华歆拉着李伏、许芝走到汉献帝面前,上奏道:“陛下要是不信,不妨问问这二人。” 李伏上奏说:“自从魏王即位以来,麒麟降生,凤凰飞来,黄龙现世,茁壮的嘉禾生长出来,甘露从天而降。这都是上天降下的祥瑞,表明魏国将取代汉朝。” 许芝接着上奏:“臣等负责掌管天文历法,夜里观察天象,发现汉朝的气数已经走到尽头,陛下的帝星隐匿,黯淡不明;而魏国的天象,却极为昌盛,难以尽述。况且,这还与图谶相呼应,图谶上说:鬼在边,委相连;当代汉,无可言。言在东,午在西;两日并光上下移。由此来看,陛下应当早日禅位。鬼在边,委相连,合起来就是‘魏’字;言在东,午在西,是‘许’字;两日并光上下移,是‘昌’字。这表明魏国在许昌应当接受汉朝的禅让。希望陛下明察。” 汉献帝说:“祥瑞和图谶,都是虚妄之事,怎么能因为这些虚妄之事,就急着让朕舍弃祖宗的基业呢?” 王朗上奏道:“自古以来,有兴盛就必有衰落,有强盛就必有衰败,哪有永不灭亡的国家、永不破败的家族呢?汉朝传承了四百多年,到陛下这里,气数已尽,陛下应当早点退位避让,不可迟疑,否则恐怕会生变故。” 汉献帝放声大哭,转身进入后殿。百官们看着他的背影,纷纷嘲笑,然后退下。
第二天,官僚们又聚集在大殿,让宦官进宫去请汉献帝。汉献帝忧心忡忡,害怕得不敢出来。曹皇后问道:“百官请陛下上朝,陛下为什么推辞不去呢?” 汉献帝哭着说:“你兄长想要篡位,让百官来逼迫朕,所以朕不出去。” 曹皇后大怒,说道:“我兄长怎么能做出这种谋逆的事呢!” 话还没说完,只见曹洪、曹休带着佩剑走进来,请求汉献帝出殿。曹皇后破口大骂:“都是你们这些乱臣贼子,贪图富贵,共同谋划这叛逆之事!我父亲曹操功劳盖世,威震天下,尚且不敢篡夺皇位。如今我兄长继位没多久,就想着篡汉,上天一定不会保佑他!” 说完,哭着走进宫中。左右的侍者们也都跟着唏嘘流泪。曹洪、曹休极力请求汉献帝出殿。汉献帝被逼无奈,只好换好衣服,来到前殿。
华歆上奏说:“陛下应当听从臣等昨天的建议,以免遭受大祸。” 汉献帝痛哭道:“你们都吃了汉朝的俸禄很久了,其中还有很多汉朝功臣的子孙,怎么忍心做出这种不忠的事呢?” 华歆说:“陛下要是不遵从众人的意见,恐怕很快就会祸起萧墙。这可不是臣等不忠于陛下。” 汉献帝问道:“谁敢弑杀朕呢?” 华歆厉声说道:“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没有做君主的福分,才导致四方大乱!要不是魏王在朝中,想要弑杀陛下的,难道只有一个人吗?陛下还不知道感恩图报,难道真想让天下人一起讨伐陛下吗?” 汉献帝大惊失色,拂袖而起。王朗用眼神示意华歆。华歆快步向前,一把扯住汉献帝的龙袍,脸色一变,说道:“到底答不答应,赶紧说句话!” 汉献帝吓得浑身颤抖,说不出话来。曹洪、曹休拔剑大喊:“符宝郎在哪里?” 祖弼应声而出,说道:“符宝郎在此!” 曹洪索要玉玺。祖弼怒声斥责:“玉玺是天子的宝物,怎能擅自索要!” 曹洪喝令武士把祖弼推出去斩首。祖弼大骂不止,最终被杀害。后人写诗称赞道:“奸宄专权汉室亡,诈称禅位效虞唐。满朝百辟皆尊魏,仅见忠臣符宝郎。”
汉献帝吓得浑身颤抖不停。只见台阶下有数百个披甲持戈的人,全是魏国的士兵。汉献帝哭着对群臣说:“朕愿意把天下禅让给魏王,只求能留下一条性命,安度余生。” 贾诩说:“魏王肯定不会辜负陛下。陛下可赶紧下诏,以安抚众人之心。” 汉献帝只得让陈群起草禅让国位的诏书,让华歆捧着诏书和玉玺,带领百官径直前往魏王宫进献。曹丕十分高兴。诏书宣读道:“朕在位三十二年,遭遇天下动荡,幸好依靠祖宗的神灵,才转危为安。然而如今仰望天象,俯察民心,汉朝的国运已然终结,天下大运落在了曹氏一族。所以先王曹操已立下神武功绩,如今魏王曹丕又彰显光明之德,顺应了这一时期的天命。历数如此昭然,确实不容置疑。大道施行之时,天下是公众的。唐尧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,因而名声流传千古,朕对此十分仰慕。如今朕效仿尧典,将皇位禅让给丞相魏王。魏王请不要推辞!”
曹丕听完,就想接受诏书。司马懿劝谏道:“不可。虽然诏书和玉玺已经送来,但殿下还是应该上表谦逊推辞,以免遭受天下人的指责。” 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,让王朗写了一份表章,自称德行浅薄,请求另选贤能继承皇位。汉献帝看了表章,心中十分惊疑,对群臣说:“魏王如此谦逊,这该怎么办?” 华歆说:“从前魏武王曹操接受王爵的时候,三次推辞,诏书不允许,最后才接受。如今陛下可以再下一道诏书,魏王自然会答应。” 汉献帝迫不得已,又让桓阶起草诏书,派遣高庙使张音,持符节捧着玉玺前往魏王宫。曹丕打开诏书,读道:“魏王,你上书表示谦让。朕深知汉朝国运衰落,已有很长时间。幸亏武王曹操,德行顺应天命,奋起神武之力,铲除凶暴之徒,平定华夏,保卫了我大汉宗庙。这不仅是朕一人受益,天下百姓都蒙受了他的恩赐。如今魏王曹丕继承先王遗业,德行光辉昭着,声威教化遍及四海,仁德之风席卷八方。天命所归,就在你身上。从前虞舜立下二十项大功,唐尧将天下禅让给他;大禹有疏导洪水的功绩,虞舜将帝位禅让给他。汉朝继承尧的运势,有传位给圣贤的大义,顺应神灵旨意,秉承上天之命,特命御史大夫张音,持符节奉上皇帝玉玺。魏王你就接受吧!”
曹丕接到诏书,满心欢喜,对贾诩说:“虽然已经有了两道诏书,但终究还是担心天下后世会指责我篡权窃国。” 贾诩说:“这件事很容易解决。可以再让张音把玉玺带回去,然后让华歆让汉帝修筑一座坛,名叫受禅坛。选择一个吉日良辰,召集大小公卿,都到坛下,让天子亲自捧着玉玺,把天下禅让给大王,这样就可以消除众人的疑虑,杜绝各种非议了。” 曹丕十分高兴,立刻让张音把玉玺带回去,并且再次上表谦逊推辞。张音回宫向汉献帝奏报。汉献帝问群臣:“魏王又推辞了,他这是什么意思?” 华歆上奏说:“陛下可以修筑一座坛,名为受禅坛,召集公卿和百姓,公开进行禅位仪式。这样一来,陛下的子子孙孙,必定能蒙受魏国的恩宠。” 汉献帝听从了他的建议,于是派遣太常院的官员,在繁阳挑选地址,筑起一座三层高的受禅坛,选定在十月庚午日寅时举行禅让仪式。
到了约定的日子,汉献帝请魏王曹丕登上受禅坛接受禅让。坛下聚集了大小官僚四百多人,御林虎贲禁军三十多万。汉献帝亲自捧着玉玺献给曹丕,曹丕接了过来。坛下的群臣跪地聆听册文:“魏王!从前唐尧把帝位禅让给虞舜,虞舜又把帝位禅让给大禹,可见天命并非固定不变,只会降临在有德之人身上。汉朝国运衰落,天下失去秩序,到了朕在位时,大乱滋生,局势愈发昏暗,群凶肆意叛逆,天下陷入动荡。多亏武王曹操神武,在四方拯救了这场危难,平定华夏,保卫了我大汉宗庙。这岂是朕一人得到安宁,天下九州都因此受益。如今魏王曹丕继承先王遗业,德行更加光辉。拓展了文王、武王的大业,彰显了你父亲曹操的伟大功绩。皇天降下祥瑞,人神都来宣告天命。大家都认为你能胜任,因此朕顺应众人的推举,把帝位传给你。你的气度能够媲美虞舜,希望你遵循我朝的典章制度,恭敬地接受这个皇位。啊!天命已经落在你身上,你要恭顺地举行大礼,接受万国朝拜,以恭敬地承接天命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