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明听闻鲁肃前来,便与玄德出城迎接,将鲁肃接到官署,相互见面行礼完毕。鲁肃说道:“我家主公听闻令侄去世,特地准备了薄礼,派我前来祭奠。周都督也再三向刘皇叔、诸葛先生表达问候。” 玄德和孔明起身称谢,收下礼物,摆酒款待鲁肃。
鲁肃接着说:“之前皇叔曾说,公子不在了,就归还荆州。如今公子已经去世,想必定会归还。不知何时可以交割呢?” 玄德说:“您先喝酒,我们再商量商量。” 鲁肃勉强喝了几杯,又开口询问归还荆州之事。玄德还没来得及回答,孔明脸色一沉,说道:“子敬你怎么如此不通情理,非要等别人先开口!自从我大汉高皇帝斩白蛇起义,开基立业,传承至今;不幸奸雄四起,各自占据一方;但天道循环,总归要回归正统。我家主公是中山靖王之后,孝景皇帝的玄孙,当今皇上的皇叔,难道不应分封土地?况且刘景升是我家主公的兄长,弟弟继承兄长的基业,有什么不顺理的?你家主公是钱塘小吏的儿子,对朝廷向来没有什么功德;如今依仗势力,占据六郡八十一州,还贪心不足,妄图吞并大汉的土地。刘氏的天下,我家主公姓刘倒没有份,你家主公姓孙反而要强争?再说赤壁之战,我家主公出了很多力,众将也都拼死效力,难道只是你们东吴的功劳?要不是我借东南风,周郎哪能施展半点谋略?江南要是被攻破,别说二乔会被安置在铜雀宫,就是你们众人的家小也难以保全。刚才我家主公没有立刻答应,是因为觉得子敬你是高明之人,不需要细说。没想到你怎么如此不明事理!” 这一番话,说得鲁子敬闭上了嘴,半天说不出话来,过了好一会儿才说:“孔明先生说的,似乎也有道理;只是我鲁肃的处境很为难啊。” 孔明问:“有什么为难之处?” 鲁肃说:“当年皇叔在当阳受难时,是我带孔明渡江,去见我家主公;后来周公瑾要兴兵夺取荆州,又是我阻拦;至于说等公子去世就归还荆州,也是我担下的承诺:如今却不兑现前言,让我怎么回去交代?我家主公和周公瑾肯定会怪罪我。我死不足惜,只是恐怕惹恼东吴,引发战争,皇叔也不能安稳地坐在荆州,白白被天下人耻笑。” 孔明说:“曹操统领百万大军,动不动就以天子的名义行事,我都不放在眼里,还会怕周郎那个小子吗!要是担心先生面子上过不去,我劝我家主公写一份文书,暂时借荆州作为根基;等我家主公另外夺取到城池的时候,就把荆州交还给东吴。你看这个提议怎么样?” 鲁肃问:“孔明先生打算等你们夺得哪里的城池,就归还荆州呢?” 孔明说:“中原地区眼下难以图谋;西川的刘璋昏庸懦弱,我家主公打算谋取西川。如果夺取了西川,那时就归还荆州。” 鲁肃无奈,只好听从。玄德亲自写了一份文书,签了字。保人诸葛孔明也签了字。孔明说:“我是皇叔这边的人,怎么能自己做保呢?麻烦子敬先生也签个字,回去见吴侯的时候也好看些。” 鲁肃说:“我知道皇叔是仁义之人,肯定不会食言。” 于是签了字,收起文书。宴饮结束后,鲁肃告辞回去。玄德与孔明,一直送到船边。孔明叮嘱道:“子敬回去见到吴侯,好好说明情况,不要心生妄想。要是不认可我这份文书,我可就翻脸了,到时候连东吴的八十一州都夺了。如今只希望两家和睦,别让曹贼看笑话。”
鲁肃告别后上船返回,先到柴桑郡去见周瑜。周瑜问:“子敬,你去讨要荆州结果如何?” 鲁肃说:“有文书在这里。” 把文书呈给周瑜,周瑜跺脚说道:“子敬,你中了诸葛亮的计谋啊!名义上是借地,实际上就是耍赖。他说取了西川就还,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去取西川?假如十年都没取到西川,难道十年都不还?这样的文书,有什么用,你还给他做保!他要是不还,肯定会连累你,主公怪罪下来可怎么办?” 鲁肃听了,愣了半天,说:“我想玄德不会辜负我。” 周瑜说:“子敬你是个实在人。刘备是个枭雄,诸葛亮更是奸诈之徒,恐怕不像先生你心地善良。” 鲁肃问:“那该怎么办呢?” 周瑜说:“子敬是我的恩人,当年你慷慨指囷相赠的恩情,我怎么能不救你?你先放宽心住几天,等江北打探消息的人回来,再想别的办法。” 鲁肃听了,心里十分忐忑不安。
过了几天,探子回报:“荆州城中扬起布幡在做法事,城外新建了坟墓,军士们都戴着孝。” 周瑜惊讶地问:“死了什么人?” 探子说:“刘玄德的甘夫人去世了,如今正在安排殡葬。” 周瑜对鲁肃说:“我的计策成了!能让刘备乖乖就范,荆州唾手可得!” 鲁肃问:“是什么计策?” 周瑜说:“刘备死了妻子,肯定会再娶。主公有个妹妹,极其刚勇,身边有数百侍婢,平时都带着刀,房间里摆满了兵器,就算是男子也比不上。我现在上书主公,派人去荆州做媒,说让刘备来入赘。把他骗到南徐,妻子没娶到,反而把他囚禁在狱中,然后派人去讨要荆州来换刘备。等他们交割了荆州城池,我再另有打算。这样一来,子敬你就没什么麻烦了。” 鲁肃连忙拜谢。
周瑜写好书信,选了快船送鲁肃前往南徐去见孙权,鲁肃先说起借荆州一事,呈上文书。孙权说:“你怎么这么糊涂!这样的文书,要它有什么用!” 鲁肃说:“周都督有书信呈给主公,说用这个计策,可以得到荆州。” 孙权看完书信,点头暗自高兴,寻思着派谁去合适。突然想到:“非吕范不可。” 于是召来吕范,对他说:“最近听说刘玄德死了妻子。我有个妹妹,想招刘玄德为婿,永结姻亲,共同破曹,扶持汉室。这事非子衡你去做媒不可,希望你马上前往荆州说一说。” 吕范领命,当天就收拾船只,带着几个随从,前往荆州。
再说玄德自从甘夫人去世后,日夜忧愁烦恼。一天,正和孔明闲聊,有人报告东吴派吕范来了。孔明笑着说:“这是周瑜的计谋,肯定是为了荆州的事。我就在屏风后面偷听。不管他说什么,主公都先应承下来。把来人留在馆驿休息,我们再另作商议。”
玄德让人请吕范进来。行礼完毕,大家坐下,喝过茶,玄德问:“子衡前来,一定有什么见教吧?” 吕范说:“我最近听说皇叔丧偶,有一门好亲事,所以不避嫌疑,特地来做媒。不知道皇叔意下如何?” 玄德说:“中年丧妻,是大不幸的事。妻子尸骨未寒,我怎么忍心马上议亲呢?” 吕范说:“人要是没有妻子,就像房子没有大梁,怎么能半途废弃人伦之事呢?我家主公吴侯有个妹妹,美丽又贤惠,能够侍奉皇叔。如果两家结为秦晋之好,那么曹贼就不敢轻视东南了。这事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好处,请皇叔不要迟疑。只是我国太吴夫人非常疼爱女儿,不肯让她远嫁,所以一定要皇叔到东吴来成婚。” 玄德问:“这件事吴侯知道吗?” 吕范说:“不先禀报吴侯,我怎么敢贸然来说呢!” 玄德说:“我已经年过半百,鬓发斑白;吴侯的妹妹,正是青春妙龄:恐怕不太般配。” 吕范说:“吴侯的妹妹,虽然是女子,但志向胜过男儿。她常说:如果不是天下英雄,我不会侍奉他。如今皇叔名闻四海,正所谓淑女配君子,怎么能因为年龄大小而嫌弃呢!” 玄德说:“您先暂且留步,明天给您答复。” 当天设宴款待吕范,让他住在馆舍。
到了晚上,玄德与孔明商议。孔明说:“他的来意我已经知道了。刚才我占卜了一下,得到一个大吉大利的征兆。主公可以答应这门亲事。先让孙乾和吕范回去见吴侯,当面答应下来,选个日子就去成亲。” 玄德说:“周瑜定计要害我,我怎么能轻易进入危险之地呢?” 孔明大笑说:“周瑜虽然会用计,可怎么能逃出诸葛亮的预料呢!我略施小计,就能让周瑜一筹莫展;吴侯的妹妹,也会成为主公的妻子;荆州也万无一失。” 玄德还是心存疑虑,犹豫不决。
孔明最终还是让孙乾前往江南去说合亲事。孙乾领命,与吕范一同来到江南,去见孙权。孙权说:“我愿意把小妹招赘玄德为婿,绝无其他心思。” 孙乾拜谢后,回到荆州见玄德,说:“吴侯专门等候主公去结亲。” 玄德心里害怕,不敢前往。孔明说:“我已经定下三条计策,非子龙不可执行。” 于是把赵云叫到跟前,贴着他耳朵说:“你保护主公去东吴,要带上这三个锦囊。锦囊里有三条妙计,依次施行。” 随即把三个锦囊交给赵云,让他贴身收藏好。孔明先派人前往东吴下了聘礼,一切准备妥当。
当时是建安十四年冬十月。玄德与赵云、孙乾乘坐十只快船,带着五百多人,离开荆州,前往南徐进发。荆州的事务,都听从孔明的安排。玄德心里一直忐忑不安。到了南徐州,船靠岸后,赵云说:“军师吩咐了三条妙计,要依次施行。如今已经到这里了,应当先打开第一个锦囊看看。” 于是打开锦囊,看了计策。赵云便把五百随行的军士召集起来,一一交代如此这般,众军士领命而去。赵云又让玄德先去拜见乔国老,这乔国老是二乔的父亲,住在南徐。玄德带着羊和酒,前去拜见乔国老,说起吕范做媒、自己要娶夫人的事。随行的五百军士,都披红挂彩,进入南徐购买物品,四处传扬玄德要入赘东吴的事,城中人很快都知道了这件事。孙权得知玄德已经到达,让吕范好好招待,先安排在馆舍休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