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桓公听了管仲对隰朋的评价,心中虽有几分认可,但多年的政治生涯,让他养成了谨慎多疑的性格,心中的疑虑依旧未完全消散。
于是,他又接着向管仲询问起易牙、竖刁、开方这三人的情况。管仲听闻这三人的名字,原本凝重的神色变得更加严肃,他微微摇头,语气沉重而缓慢地说道:“易牙此人,为了讨好君主,竟然能够狠下心来杀掉自己年幼的孩子,将其烹煮献给大王。这是何等的残忍行径!作为人之父母,疼爱子女乃是天性,而他却能违背这最基本的亲情伦理,这样的人,心中毫无底线与良知,实在可怕;竖刁呢,为了获得君主的欢心,不惜对自己施以阉割之刑,这种自残身体的极端行为,背后所隐藏的是他对权势不择手段的追逐。一个连自己的身体都能残害的人,又怎能期望他真心实意地为国家和百姓着想呢;开方,身为一国公子,本应守护自己的国家和亲人,可他却背弃了自己的父母、家国,不远千里来到齐国,只为讨好大王。人伦常理在他眼中仿若无物,他将个人利益完全凌驾于正常的情感之上。这三人的行为和动机都极为诡异,实在难以让人真正地亲近和信任。微臣恳请大王,务必将这三人驱逐出齐国朝堂,以免日后他们为齐国带来无法挽回的祸患啊。”
管仲的每一个字,都仿若重锤,狠狠地敲击在齐桓公的心上。他深知,管仲一生光明磊落,所言句句皆是肺腑忠言,而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,身边所亲近之人的品行至关重要,一旦被这些心术不正的人迷惑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不久之后,管仲带着对齐国的无限牵挂,溘然长逝。齐桓公想起他的遗言,心中满是敬重与信任,于是按照管仲的建议,让隰朋接任国相一职。
起初,在隰朋的精心治理下,齐国的一切都朝着稳定发展的方向顺利迈进。朝堂之上,政令通达,大臣们各司其职;民间百姓,安居乐业,齐国的国力在稳步提升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爱捉弄人,仅仅十个月后,隰朋竟也因病去世。隰朋的离去,对齐国而言,就如同失去了一盏在黑暗中指引方向的明灯,整个国家的局势瞬间变得复杂起来。
没有了隰朋的辅佐,齐桓公仿佛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,感到有些无所适从。在身边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怂恿下,他内心的动摇逐渐占了上风。
一开始,他听从了内心深处那丝不安,驱逐了易牙、竖刁、开方这三人。可没过多久,他便开始食不知味,仿佛生活中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依靠。在内心的犹豫与挣扎了许久之后,他终究还是没能抵挡住内心的欲望,又将这三人召回并予以重用。而这三人一朝得势,便如同恶狼出笼一般,开始肆无忌惮地结党营私,专权用事。他们在朝堂上排除异己,打压那些正直的大臣,齐国朝堂原本清明的政治格局,逐渐被他们搅得乌烟瘴气,被他们所左右。
时光悠悠流转,转眼间到了齐桓公四十二年(前644年)的春天。在宋国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,天空中仿佛被一股神秘而又诡异的力量所搅动。只见五块巨大的陨石,毫无预兆地从高空坠落,重重地砸在宋国的土地上,发出沉闷而又震撼的声响。与此同时,更为怪异的景象出现了,六只鹢鸟竟如同反向飞行一般,齐刷刷地从宋国都城的上空飞过。这一系列奇异的自然现象,让宋襄公心中充满了深深的不安与疑惑。他整日忧心忡忡,不知这预示着什么。周内史叔兴敏锐地察觉到了宋襄公的心思,他心怀揣测,为了迎合宋襄公,便顺着他的想法,预言在第二年齐国将会有动乱发生。
随着夏季的到来,气温逐渐升高,然而战火却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燃起。齐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尊严,发兵进攻厉国。战场上,硝烟弥漫,喊杀声震天,士兵们奋勇厮杀。无奈这场战役中,齐国军队并未取得胜利,他们的进攻遭遇了顽强的抵抗。但齐国并未就此气馁,也未停止前进的脚步,随后迅速出兵救援徐国,在完成救援任务后,才缓缓班师回国。
秋风渐起,带来了远方的消息。周襄王忧心忡忡地向齐国诉说着戎人在边境地区所造成的祸难。戎人的侵扰,让周王室边境百姓苦不堪言,大片的土地被践踏,百姓流离失所。齐桓公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,他明白,若不及时援助周王室,齐国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。于是,他急忙调集诸侯的军队,奔赴成周,驻守防守。士兵们在边境严阵以待,时刻警惕着戎人的再次进犯,以抵御可能到来的威胁,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。
冬季的寒风凛冽刺骨,却吹不散齐国与诸侯国之间为了和平而做出的努力。齐桓公与鲁、宋、陈、卫、郑、许、邢、曹八国国君在淮地隆重会盟。会盟的场地布置得庄严肃穆,各国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。在这次会盟中,各国国君共同商议救援鄫国免遭淮夷侵犯的重要事宜,以及接下来向东方用兵的战略规划。各国君主纷纷下令为鄫国筑城,以抵御淮夷的侵略。然而,修建城墙的劳役极为繁重,负责筑城的百姓们日夜劳作,困乏不堪。在一个寂静的夜晚,有人实在不堪重负,夜里登上小山头,声嘶力竭地喊叫着:“齐国发生动乱!”这一阵惊呼,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,瞬间激起千层浪。原本忙碌有序的筑城队伍瞬间乱了阵脚,诸侯们听闻此言,纷纷担心齐国局势不稳,为了自身国家的利益,都加快了回国的脚步。在还未等筑城工程完工之际,便各自匆匆回国,留下了未完成的城墙和满心忧虑的鄫国百姓。
同年(前644年),在命运的奇妙安排下,晋公子重耳(晋文公)历经千辛万苦,风尘仆仆地流亡到了齐国。重耳一路上风餐露宿,饱受磨难,但他心中始终怀揣着复兴晋国的远大抱负。齐桓公以他作为霸主的宽广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,决定将本族之女许配给重耳为妻。他希望通过此举,不仅能帮助这位心怀天下的公子度过艰难的流亡时光,也能在未来为齐国与晋国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谊,为两国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