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错,是蹂躏,因为中心中学,在艺体生上,在全市也能排的上号,是全市少有的能组织出一个小型交响乐队的高中,现场伴奏,带来的效果绝对是碾压的。原因很简单,中心中学,曾经隶属于当地一个煤矿,老有钱了,现在文科也比一中好,但是理科吗,和我们学校竞争最差生源。现在的文科就跟受歧视一样,基本上学生,老师,以及家长都一个想法,但凡有办法,也不选文科。大学也这样,文科生少,得高分难,但是反而分数线更高,也真是奇怪了。
内部比赛,大家都没怎么发力,基本上演唱曲目都冲突严重,比如青年青年,初升的太阳,这首歌最少背唱了十遍,一群老师在弄事的,班主任不重视,学生也不在乎,就用这首歌应付一下。
但是有志于拿个荣誉的,还是好好准备的,只不过,今年的冠军,让校长很不满意,那眼神,是恨不得直接一刀把高一四班班主任砍了的架势。
高一四班以预赛第八的成绩踩线进的决赛,基本上这个成绩进决赛,就注定了和获奖无缘,十二个班,最后一个一等奖,两个二等奖,三个三等奖,六个奖项,一半人获奖,也算合理,关键是预赛成绩折算百分之三十带入决赛,这就很不好了。四班水平不行,的分就低,带进来的分也低,怎么也不像能获奖的样子。
但是这是比赛,不是音准校正,有大量人为因素,评委是人,是人就会有自己的感情,所以,好好研究一下评委团,对于获得最终比赛的冠军,那是有非常大的优势的。四班班主任,提前对这一次的评委,进行了一次调查,二十个评委,十六个是曾经的知青。
这批孩子基本都是八十年代初出生的孩子,他们的父母基本就是最后一批知青。要知道最后一批知青和第一批一样,基本上都是带着高尚情操去农村的,因为那个时候大回城已经开始了,下乡也不再是强制执行的,可以说,只要你申请了,基本上都能获得暂缓许可,只要有一次暂缓,只要没有得罪人,这事也就过去了。
其实就算是没有开启大回城的时候,强制性质也不大了,四三计划,提供了大量的用工岗位,导致了城市已经能初步容纳这些城市青年了。不强制,也有一批真就是在国家的感召下自愿的,而且这批人基本都选择了扎根农村。但是时至今日,这些人也说不好后悔不后悔,毕竟留在村里的,除了有地,大部分都还有工作,我们县城,各个镇上都是有工厂的,而且很多人还是公职。而很多回城的,虽然当时也安排了工作,但是大部分都随着下岗潮的到来,走向了社会,虽然成了城里人,但是却需要二次奋斗了。
这十六个人大部分都属于这种情况,少部分是当时已经在农村成为工人的老知青。毕竟土生土长农民,相比于这些曾经的知青,更不喜欢牵扯别的事情,这一次学校发的邀请函,愿意报名的也基本都是曾经的知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