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年秋闱放榜次日,盛施柔正随女官研习《内则》,忽闻王后冯妙如召见。踏入椒房殿时,案头整齐码放着数十卷朱批考卷,王后指尖轻叩其中一卷,凤目含笑道:\"柔儿且看,这篇《论仁政与礼治》,可有当年你夫子讲学之风?\"
素白宣纸展开,开篇\"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\"八字力透纸背。盛施柔逐行读去,文中以《大学》\"明德亲民\"为纲,引《论语》\"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\"为目,将儒家治世之道与当下民生弊病结合,见解犀利却不失温厚。读到\"礼者,天地之序;仁者,生民之愿\"时,她心中一动——这等将典籍化用自如的笔力,竟不逊于王殿中的饱学夫子。
\"此乃静宁候楚真的幼子楚砚之卷。\"王后摩挲着卷尾的朱砂批语,\"行文既有经世之志,又存赤子之心,倒让本宫想起二十年前,你父王初见你外祖时的文章风骨。\"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,盛施柔望着\"楚砚\"二字,恍惚又见那日学堂里与她辩礼的少年,此刻笔下锋芒,竟比言语交锋时更显卓绝。
三日后的御花园茶宴,盛施柔隔着紫藤花架,终于见到了伏案疾书的楚砚。青年身着月白襕衫,正往《礼记》笺注上增补批注,阳光穿过他垂落的额发,在\"礼义廉耻,国之四维\"的字句间投下细碎光影。当他抬头向王后行礼时,盛施柔注意到他袖口补丁工整,腰间却悬着一枚刻有《大学》首章的青玉佩——清寒中自有贵气,简朴里暗藏乾坤。
\"臣闻公主精研典籍,\"楚砚行礼毕,目光坦荡,\"前日读公主《礼治十策》,其中'礼以修身,仁以安邦'之说,令臣茅塞顿开。\"盛施柔指尖轻颤,她未曾想自己在课业中随手写下的见解,竟得人如此郑重对待。王后看着二人相谈渐入佳境,含笑抿了口茶,凤钗上的东珠在暮色中流转光华。
当夜,盛施柔在批注本上写道:\"楚生之文,如古镜照道,烛照本心。今方知儒家之道,非一人独修之业,乃天下共参之学。\"窗外月色如水,她望着案头新得的《楚砚文集》,忽觉那些日夜诵读的典籍,正化作千万星火,照亮这巍巍宫墙内外的万千山河。
转眼中秋节到,王殿学堂的琉璃灯盏映得金桂流香。楚砚握着青瓷酒盏坐在中暑宴的中桌,目光穿过熙攘的人群,落在表演台的梨木琴案上。盛施柔今日未着华服,一袭月白襦裙绣着银丝缠枝莲,腰间只系着枚刻有《诗经》章句的白玉环,如云乌发挽成简单的朝云髻,倒比往日少了几分皇家贵气,多了些书卷清雅。
鼓乐声歇时,她缓步上前,广袖轻扬间带起若有若无的沉水香。楚砚注意到她行礼时脊背挺直如修竹,下颌微收的角度恰合《礼记》中\"立容德,揖容肃\"的规范,举手投足间浑然天成的仪度,让周遭贵族子弟的刻意矜持都显得笨拙起来。
当她指尖触上冰弦的刹那,月光恰好掠过她的侧脸。楚砚望着那道被月色勾勒出的柔和弧线,忽然想起《卫风》里\"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\"的句子,却又觉得这般形容太过轻佻。她低垂的睫毛在眼下投出蝶翼般的阴影,凝在琴弦上的眸光清冽如寒潭映月,倒像是从《论语》里走出的\"文质彬彬\"的具象。
《高山流水》的旋律倾泻而出,盛施柔的身姿随着曲调起伏。抚挑勾剔间,广袖时而如流云舒展,时而似惊鸿掠影,连鬓边偶然滑落的一缕青丝都仿佛是为了配合节奏而生。楚砚从未见过有人能将琴艺与礼仪如此完美地融合——按弦时腕骨微扬的弧度,推揉时腰身扭转的分寸,分明是将《乐记》中\"礼辨异,乐和同\"的精髓化作了指尖流淌的清音。
一曲终了,满堂寂静。楚砚看着她起身谢礼,裙裾扫过青砖的轨迹都带着韵律,恍惚间竟觉得那不是凡间女子,而是《大学》中\"止于至善\"的化身。直到身旁有人重重拍他肩膀,才惊觉自己掌心已沁出薄汗,而盛施柔已款步退回主座,发间的银步摇随着动作轻晃,如寒星坠落在银河里。